鲁迅为什么敢于毅然辞职?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鲁迅为什么敢于毅然辞职?

null

鲁迅(图源网络)

1912 年,鲁迅前往南京,成为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从此开始了他的公务员生涯。

这一年他三十二岁。不过他把自己的年龄虚报了一岁,动机是可以多工作一年。[1]

刚到南京,鲁迅的职务是“普通教育科科员”。没过几个月,国民政府迁到北京,鲁迅也随之北上,并且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官阶是“佥事”,相当于清代的从四品,也就是现在的副司局级,因此是教育部中层领导。月工资为240元。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最初都是由他参与手创的。鲁迅也参与了历史博物馆的筹建。

进入教育部后两年多之后,1914年8月,他从五等官进叙为四等官,工资也上涨为280元。袁世凯为了称帝,对政府官员们进行封赏,还封鲁迅为“上士”。他称帝之后,鲁迅又得“进第三级俸”的奖励。1921年,鲁迅的工资又涨到了360元。当时北京普通市民,一家每月有十二元就够生活了。鲁迅的女佣每月工资是两到三元。因此鲁迅的收入是普通市民的数十甚至上百倍。

1926年8月26日,鲁迅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结束了十多年的公务员生活[2]。

他为什么要辞职呢?

首先,他的作品日益畅销,带来的不止是版税收入的增长,还有社会声誉的迅速提高。这才有了厦门大学的邀请。这一年,因为文学创作已经文名大著的鲁迅经好友林语堂介绍,收到当时创办不久的厦门大学抛出的橄榄枝。厦门大学邀请他担任研究教授,开出的条件相当优厚,月薪四百元。

在收到厦门大学提供的差旅费100圆和月薪400圆后,鲁迅毅然辞职。

这是鲁迅职业身分的第一次身份转换,是从公务员转变为大学教授,但是这次转变并不算成功。大学并不是象牙塔,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不到半年,就陷入人际纠纷当中,与顾颉刚等人明争暗斗得不亦乐乎。不久之后他又跳槽到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不但给出更高的薪水和更重要的位置,还可以任命许广平为鲁迅的助教。但是他在中山大学也没有呆多久。广州发生了“四·一五”大屠杀后,鲁迅同国民党在政治上产生分歧,兼以再一次陷入人事纷争,遂于1927年4月离开中山大学[3],前往上海。

到了上海之后,鲁迅决定不再从政或教书。在教育部、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的不愉快经历,让他决心不再与官场、学者们相周旋,而是专心写作,用自己这支笔来养活自己。他说,“政、教两界,我想不涉足,因为实在外行,莫名其妙”,只“想关起门来,专事译著”。他对许广平说:“这些好地方(指教授职位),还是请他们绅士去占有罢,咱们还是漂流几时的好。”[4]

之所以能做出如此潇洒的决定,自然与经济基础有关。到达上海之后,北新书局提供的鲁迅著作的版税和《奔流》杂志的编辑费,每月固定收入在200银圆以上。除此之外,到了上海之后不久,他又获得一笔名为“特约撰述员”的特殊收入,每月300银圆(这笔收入从何而来,后文有详细解释)。这是他能完成身份的第二次转变,从教授转变为一个自由写作者的重要保障。

有人总结说:

世人皆知,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殊不知离开了独立的经济来源(稿酬)的鲁迅,骨头还能硬多久?鲁迅个性的张扬,不屈不挠的硬骨头气质与他坚韧的性格密切相关,但自然也离不开我国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稿费制度的建立这一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5]

[1]《民国元年·世界年鉴》,在“民国教育部现任人员详表”下,列有以下条目:“社会教育司第一科佥事周树人豫才(年龄)三十一(籍贯)浙江(任职时间民国元年)八月二十一日(住址)南半截胡同山阴会馆。”由这个任命看,鲁迅的年龄少报了一年,这也是做官的故伎,为了多做一些年头。

[2]陈明远:《鲁迅时代何以为生》,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9页。

[3]不过在搬出了中山大学之后,鲁迅依然收下学校当局送来的5月份的薪水。他在给章廷谦的信里说:“中大送五月份的薪水来,其中自然含有一点意思。但鲁迅已经‘不好’,则收固不好,不收亦岂能好?我于是不发脾气,松松爽爽收下了。”

[4] 鲁迅著:《鲁迅全集编年版》第6卷,1929-1932,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172页。

[5]程万军:《中国知识分子的死结》,《今朝》2005年第4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