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战役3天歼敌5万6千多人 为何粟裕还感觉遗憾?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莱芜战役3天歼敌5万6千多人 为何粟裕还感觉遗憾?

原题:解放军四面奔袭关门打狗,3天歼敌5万6千多人创下纪录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历史上,莱芜战役是一个经典的歼灭战,过程痛快淋漓,成为陈毅、粟裕运筹帷幄的范例。建国初期,由汤晓丹和成荫执导的一部著名电影《南征北战》,就是以莱芜战役为历史蓝本而创作出来的。

1947年1月鲁南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判断虽然在宿北、鲁南连吃了两个败仗,但华东共军损失也必然很大,急需休整。此时一定不能让其有喘息之机,务必继续攻击。于是,他命令制定了“鲁南会战”计划,调动南北两线23个整编师(军)30余万军队,企图夹击我华东野战军(以下简称华野)主力于临沂地区,迫使其进行决战。其中南线欧震指挥的8个整编师20个旅为主要突击集团,兵分三路同时向鲁南推进,国军参谋总长陈诚坐镇徐州督战;北线由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出兵,以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指挥3个军9个师,组成辅助突击集团,向临沂以北的莱芜、新泰进攻,配合南线国军夹击华野。

对于南北两线国军的汹汹攻势,华野首长陈毅、粟裕起初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南线,准备乘鲁南战役胜利之势,先歼灭南线之敌中的一路,打乱其阵脚。确定的作战原则是:先打孤立突出之敌,尔后待机进取。然而陈诚已决心在临沂与华野决战,因而命令各路紧密靠拢,齐头并进,等北线部队南下时再发起决战。陈毅、粟裕进行了反复研究,却找不到南线之敌的空隙,眼看其越逼越近。这时,中央军委发来电报,要求华野不要急战,而是诱敌深入,必要时可放弃解放区首府临沂。

null

临沂是山东解放区重镇,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陈、粟尚不敢轻易放弃,在构思战役计划时就有些束手束脚。军委的指示一下,二人顿感浑身轻松,决心放手一搏。形势很明显,敌强我弱,华野只能在运动中调动敌人,寻机歼敌,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而固守一城一地与敌人死打硬拼,那只能是自陷被动绝境。蒋介石认为华野不会放弃临沂,还在做着“鲁南决战”的梦,这就给了华野主动歼敌的机会。陈毅当时提出,既然南线敌人重兵云集,不好分割,不如转回北线,集中优势兵力先打掉北线较弱之敌。粟裕经过考虑后,认为北线之敌威胁到了华野及解放区的后方,南线不好打,那么先解除北线的后顾之忧对于全局也是有利的。

统一了认识之后,陈毅、粟裕即调整部署,命令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指挥2个纵队兵力伪装成华野全军,在临沂以南展开防御,摆出死守临沂的架势,节节消耗杀伤敌人。待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放弃临沂,迅速向北转移;另集中华野主力7个纵队,秘密兼程向莱芜、新泰地区集结,对北线敌人形成合围;同时布置地方武装在兖州以西的运河上架桥,造成华野将要抢渡黄河,逃向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假象,以迷惑敌人。

双方开打后,陈士榘指挥2个纵队轮番作战,顽强抗击北进之敌。而南线国军战术依旧,稳扎稳打,推进速度缓慢。这下,正中了陈、粟之计,为华野主力北上展开包围争取了时间。战至2月15日,陈士榘判断差不多了,临沂的后方机关也都撤完了,于是命令部队放弃临沂向北转移。南线国军进入空城临沂后,兴奋异常,开始吹嘘取得了所谓“临沂大捷”。在对外公布中,竟然说已歼灭了华野总兵力的三分之二。蒋介石和陈诚被陈、粟的一连串假招所迷惑,此时已昏昏然了,判断华野残部已北逃沂蒙山区,势必要向西窜向晋冀鲁豫。机不可失,于是命令南线国军继续北进,并催促北线国军配合向南压,要一举将华野歼灭在沂蒙山区。

坐镇济南的王耀武是国军中的悍将,用兵谨慎,从一开始就不同意北线兵团南下,主张谨守门户,以逸待劳。因为蒋介石下了严令,才不得不出兵配合。陈诚则明确命令北线兵团要占据莱芜、新泰等要点,阻挡华野北窜。就地理上说,从济南方向出兵,走这条路向临沂推进是直线,最近便。然而该路线两侧山峦重叠,只能从峡谷中的公路走,回旋地域狭小,首尾不能相顾,非常容易被装入口袋。王耀武向陈诚提出了异议,但是陈诚不听,李仙洲兵团也只好走这条路线南下。

华野放弃临沂后,南线国军一片欢腾。然而王耀武从种种迹象中判断华野并未受大的损失,而且还发现了其有向北集结的趋势,可能是奔李仙洲来的。所以他未向蒋介石、陈诚请示,就急令已进至莱芜东南颜庄、新泰一线的李仙洲兵团后撤。当时华野部分部队已进至莱芜附近,粟裕的作战预令也已下达。见李仙洲兵团又往回缩,叶飞、许世友等将领担心敌人跑了,因而建议立即发起攻击,将其尾巴吃掉也好。粟裕则非常沉着,他判断北线敌人还在犹豫彷徨中,此时华野各纵队尚未集结到位,贸然发起攻击只能是打草惊蛇。要吃就吃个大的,一举扭转战局,而不是图蝇头小利。

于是粟裕命令各纵队继续持重待机,不要轻举妄动。关键时刻,陈诚帮了粟裕的大忙。他得知王耀武命令李仙洲兵团后撤,非常恼火,责令北线兵团恢复原部署继续南进。王耀武无奈,只得令李仙洲兵团返回颜庄、新泰一线。结果李仙洲兵团连续往返折腾,部队中怨声载道。粟裕接到报告后,确认了自己的判断正确,敌人并没有发现华野的意图。他根据各纵队到达的位置调整了部署,规定于2月20日发起总攻。

到了2月19日,华野各部已秘密接近莱芜两侧,即将完成战役包围。此时王耀武才通过各种渠道获悉我军的真实意图,不免大惊失色。他只得采取紧急措施,命令李仙洲兵团主力迅速向莱芜收缩,以避免被华野各个击破。粟裕敏锐地察觉了敌军动向,立即调整部署,令各纵队前堵后截,于20日15时发起总攻。但因李仙洲兵团第73军1个师正经博山南下莱芜归建,这样该兵团主力2个军会合后就有可能抢先后撤至吐丝口镇,越出华野各纵队的包围圈,战斗遂于20日13时提前打响。

在粟裕指挥下,华野各纵队向各自预定目标发起穿插攻击。可惜的是,有2个纵队没能及时赶到指定位置分割敌人,使李仙洲兵团主力的第46、第73军先一步集中到了莱芜,兵力密集,一时吃不动,又有可能抢先北逃。当时在友邻纵队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叶飞果断指挥第1纵队发起攻击,以寡击众,死死拖住了莱芜的李仙洲兵团主力,为其余各纵队赶到指定位置赢得了时间。与此同时,王必成率第6纵队也直取李仙洲兵团的后方基地吐丝口镇。防守该镇的是兵团后卫第12军1个师,很会打防御战,以致第6纵队的攻击战斗进展不顺,迟迟没有拿下吐丝口镇切断敌人退路。

null

国军北线兵团指挥官李仙洲是黄埔一期出身,为一期中年纪最大的毕业生之一,资历高于顶头上司黄埔三期出身的王耀武。他的性格耿直,循规蹈矩,在用兵就显得有些拘泥,灵活性不够。按照当时的战场实际情况来说,当发现华野有围歼北线兵团意图时,李仙洲就应该迅速放弃新泰、莱芜,将主力向吐丝口镇及以北收缩,与位于胶济铁路张店、明水一线的兵团后卫第12军会合,前可继续攻击,后可回撤加强济南方向的防卫。然而李仙洲慑于王耀武命令,不敢机断专行,坐失时机。

后来王耀武亲自乘飞机到莱芜上空观察,发现华野各部正向莱芜方向频繁调动,情况危急。他判断莱芜城小,粮弹缺乏,难以坚守,而济南已兵力空虚,无法派部队增援李仙洲。遂决定趁吐丝口镇还没有被共军攻占之时,命令李仙洲立即放弃莱芜经吐丝口镇后撤。李仙洲则认为后撤路线地形非常不利,极易被共军野战合围,不如在莱芜坚守,等南线兵团打上来就可解围。然而他既不敢违抗王耀武的命令,又架不住下属要求后撤的撺掇,于是命令放弃莱芜撤向吐丝口镇。在南京的蒋介石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撤退是不利的,但他不好强行更改王耀武的命令,只得表示同意。

这时候出了一个问题,李仙洲下属的第46军军长韩练成是地下党,他以部队没有准备好为由,要求迟一天后撤。李仙洲耳朵软,又答应了。这下好,华野各纵队就在这宝贵的一天内插至指定位置完成了包围。粟裕在2月22日下午再次调整了部署,决心集中已到位的5个纵队发起总攻,同时强调作两手准备,号召部队克服疲劳,连续作战,强攻莱芜和歼敌于莱芜至吐丝口镇之间。

2月23日,李仙洲兵团2个军离开莱芜开始后撤。关键时刻,韩练成脱离了指挥位置,使第46军率先陷入混乱之中。从莱芜至吐丝口镇只有15公里,但左右地域狭窄,地形平坦低洼,无险可守。李仙洲兵团的人员、火炮、车辆、辎重都挤在一起,队形乱糟糟的,根本展不开兵力和火力。还在其缓慢出城之际,有华野将领就向粟裕建议,应该立即出击,将李仙洲部截为两段。而粟裕早已看好,在野战中歼灭这样的敌人更为有利,而不能使其一部又缩回莱芜固守,还得耗费力气强攻。因而命令各纵队,一定要等敌人全部离开莱芜城,才能发起总攻。

下面就没有什么悬念了。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演出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包饺子战斗。李仙洲兵团离开坚城顿成困虏,越走越乱,被压缩在莱芜以北南北不过20里,东西不过5、6里的狭小地域内,遭到华野各纵队的猛烈突击,溃不成军,完全丧失了斗志,只能四散奔逃。战斗仅仅打了3个多小时,这一大坨子国军就被全部歼灭。李仙洲在骑马逃跑时被打伤,一头栽下来成了俘虏。

null

仅仅3天之内,陈毅、粟裕指挥华野歼灭了国军第二绥靖区前进指挥部、2个军部、7个师,共5.6万余人,其中俘敌中将2人、少将7人;缴获各种火炮414门、轻重机枪1869挺、长短枪支15700支、枪炮弹30多万发、汽车56辆,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同时华野伤亡了8400余人。这一战役的俘敌数量之多、歼敌速度之快,都创造了解放战争开始以来的最高纪录。王耀武闻讯后是气急败坏,脱口骂道:“5万多人,不知不觉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5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呀!”

粟裕本来还想继续吃掉徘徊于胶济铁路张店、明水一线的李仙洲兵团后卫第12军主力,但该敌在王耀武命令下一夜撤退百余里,华野追之不及,被其侥幸逃脱。华野乘胜收复了周村、博山等县城12座,控制了胶济铁路中段250公里,使鲁中、渤海、胶东、滨海四个解放区连成了一片,大大改善了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后来粟裕在莱芜战役初步总结中还感觉遗憾:“早知道王耀武用兵大胆果断,我们就应该穿插到济南附近,这样那第12军也就无法逃跑了。”陈毅则兴奋异常,在战后接受山东《大众日报》记者采访时盛赞了粟裕:“……我军副司令员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打愈奇,愈打愈妙。”

事后来看,在敌人大举进攻的态势下能歼灭如此规模之野战兵团,战役过程又如此之顺利,在整个三野历史上也仅此一例。陈毅、粟裕,有理由为他们创造的辉煌战绩而骄傲!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